|
內心強大的人,都敢于表達自己的憤怒你是否有過這樣的一種經歷,每當遇到令自己不悅的小事時: 比如,朋友之間明明約好出去玩,卻總是因為各種原因失約; 同事有時會沒有邊界地讓你幫忙; 戀人忘記答應過你的事情,等等一系列生活上的瑣事。 這些令自己不爽的事情有大也有小,雖然每次心里都會感到不舒服,但礙于面子或是害怕顯得自己太小氣,因此就“算了”。 而雖然表面上來看,這都是一些小問題,但如果在關系中長年累月地積累,就一定會出現一次大爆發。 正如弗洛伊德所說: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都不會消失。它們只是被活埋了,有朝一日會以更丑惡的方式爆發出來。 而且長時間的忍氣吞聲雖然看起來非常地善解人意,但事實上自己也并沒有得到尊重,反而還會讓自己陷入內耗和在關系中變得沒那么重要。 所以,一定要學會重視起來這些不起眼的小冒犯。 許多時候,大多數人在關系中遭受冒犯時,都會或多或少地選擇忍下來,畢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太過于斤斤計較,凡而只會給他人留下難以相處的印象。 于是在遇到相同的問題或是處境時,雖然依舊會生出幾分怒氣,但一想到一些為了維護好形象的外在標準,最后還是會壓抑住自己的不滿。 但這股憤憤不平之氣卻不會隨著抑制之后消失,其實自己的注意力依舊還是揪著這件事不放,從而長此以往整個人就會感到非常的疲憊。 這就是因為雖然有時候讓你不悅的事情表面上看起來是很小,但只要自己的情緒沒有及時得到釋放,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自我內耗。 所以,這個背后其實隱藏著沒有得到及時表達的「應對方式」的缺失。 而且,事實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去表達自己的憤怒,就等同于是在告訴對方「你可以這樣對我」。 原因是你不去清晰的指出對方的冒犯之處,對方也就意識不到自己做錯了,于是就等于是在你的默許之下進一步地進行肆無忌憚的傷害。 而當忍讓成為了慣性,自己還會不自覺的把它延續到更多的關系中,長期以往,便會對生活產生一種無力感。 許多人在生活上中都會懼怕憤怒情緒的表達,會誤以為一旦自己表達了自己的憤怒,就會破壞掉原本看起來非常和諧的關系。 但實際上卻恰恰相反,不去表達自己的憤怒并不會讓關系越來越好,反而還會讓關系變得愈演愈烈,甚至是失去關系,同時還會帶來各種心理問題。 武志紅老師講過一個案例: 一個女孩,她的父母重男輕女,對待弟弟遠勝于她,她雖然不滿但從不敢表達憤怒,因為害怕表達之后父母給的愛會更少。 于是她逐漸成長為了一個在外人看來非常溫順,沒有脾氣的女孩。 但事實上她也有自己的情緒,只是從不去表達,因此在工作中,同事或領導給她安排一些不屬于她的任務時,她都不敢推辭,怕得罪人,怕傷害關系。 可是這些任務并不屬于她,她是生氣的,于是就會用拖延,莫名其妙的失誤的行為,來回擊同事和領導,以此來惹怒他們發泄自己的憤怒。 但同事和領導也不是傻子,慢慢地也感受到了她投射過了的隱晦的「被動憤怒」,結果這個女孩不斷地換工作,不斷地被開除。 所以,我們常常誤以為的隱忍,其實并不是維護和諧關系的好方法,相反那只是在加速地毀掉關系。 因此,要學試著去主動傾訴自己的不滿,當你能敢于發泄自己的憤怒時,不僅身心可以得到釋放,關系中的張力也會變得沒有那么強烈。 而且,對方也只有知道你的邊界在哪時,才會不去侵犯。 美國心理學家坷胡特提出過一個概念,叫不含敵意的堅決。 簡單來說就是,在這個拒絕和表達的過程,我雖然態度堅決,但同時我對你又完全的沒有敵意。 許多時候我們害怕表達憤怒和害怕的拒絕的原因,主要都是源于擔心自己說出的話會傷害到對方,會破壞掉關系。 但如果我們能做到溫柔而堅定地守護著自己的立場,在這個過程中自己既表達了不滿,但又不帶敵意,情緒上也沒有失控,那么也就不存在會傷害到對方與破壞掉關系。 于是,當對方感受到了你的立場的堅定以后, 也就懂得你是一個有自己想法和主見的人。 那么下次對方在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時,也會在心中掂量掂量,“我說的這句話,我要求的這件事,我的失約,失誤會不會傷害到你。” 或許你不含敵意的堅決,雖然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對方對自己的行為,但當你表達了敢于釋放了自己的憤怒,也同時會在心態上獲得一種解脫。 最起碼你這時的感受不再是自己是被壓制的感覺,也就不會讓憤怒委屈的情緒在自己的心中流動形成自我內耗了。 從而,就能慢慢地走向內心的強大。 心理學家托馬斯 · 摩爾在他的著作《靈魂的黑夜》中說到:“你最好知和那些會表達憤怒的人做朋友。” 為什么?這是因為那些敢于在關系中表達自己憤怒的人,會很快地表達出自己的立場與態度,減少彼此間的猜疑,讓溝通過程更加高效。 而壓抑憤怒的人,并不代表他們成功地消除了憤怒。 相反,他們會帶著這份不滿與自己交往,等到壓抑的憤怒積壓到一定的閾值時,就會出現破壞性的后果,最終導致關系走向凋零。 所以,要讓自己做一個敢于表達自己憤怒的人,因為這樣既不委屈自己,又不會破壞關系,自己的人生也會更加的暢快和幸福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