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總覺得自己是最倒霉的,這是在給自己埋“禍根”!常常把自己處于這種悲傷與自憐的狀態,久而久之,外人不再對此憐憫,反而感覺憋屈:不采取自救,只會怨天尤人。 對于這樣的人,我們很難與他們長期相處,感覺對方就像個負面情緒漩渦,無論我們如何安慰,都填補不了,甚至有的時候會把我們自己也拉入其中。 我們不免覺得奇怪,為什么他們總喜歡抱怨呢? 用抱怨把自己放在弱者的地位 曾經在打工的時候認識了一位活得不怎么舒展的同事。因為下班回家路線一樣,所以會結伴而行,偶爾一起吃個晚飯。 在路上聊天時,她總是向我倒苦水。
我也有嘗試去安慰鼓勵她,但總感覺越安慰她跟我說這些倒霉的事越起勁,說我很懂她,所以才喜歡跟我說這些。 婚姻生活有摩擦、職場中與上司不合、生活中一些看走眼的事,這些類似的“倒霉”事讓她的生活好像過得很不幸. 在與她聊天的過程中,我常常有種對方比我小的感覺,會不自覺地想要去寬慰她幫助她,但明明對方是個比我大好幾歲的,擁有獨立經濟的人。 可當她把生活的一切不愉快不幸福都歸咎于外界時,把自己放在了一個弱小無辜的位置后,身邊的人就會不自覺地對她產生憐愛,而她自然而然地獲得了他人的同情。 同時,在強調了自己是個弱者后,一些自己該承擔的責任便可以此為由不去面對和承擔:
“我是個弱者”、“我是個倒霉的人”成為萬能的擋箭牌,自己可以安全地躲起來,不用害怕被人攻擊。 作為弱者的繼發性獲益 小孩子摔倒的時候,如果看到爸媽很緊張自己,會哭得更厲害,也不肯自己起來,直到父母把自己抱在懷里安慰。 同樣的,在把自己放在弱勢的位置后,身邊的人會關注自己,安慰自己。 小孩子在發現自己哭得很大聲的時候,爸爸媽媽會更加心疼自己,那么在下一次摔倒的時候,也會不自覺地選擇“哭”這個方式來讓爸爸媽媽看到自己。 可能我們自己小的時候也是如此,發現只要讓自己處在弱勢和受傷害的位置上,就能得到父母的關注與照顧;而爸媽為了讓我們停下哭泣,可能還會給我們零食或是玩具——滿足自己的很多需求。 而那位同事,在她的抱怨過后,收到了身邊人的安慰和鼓勵,得到了關注和同情,就像孩時爸媽給的零食和玩具一樣。 當個弱者后,身邊善良的和愛我們的人會愿意來給予我們幫助;總說自己生活很苦后,身邊善良的人總會愿意多照顧我們一下,也不會多苛責我們。 享受了當弱者的好處后,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讓自己扮演一個弱者,獲取別人的同情和照顧。 就像同事在獲得安慰和鼓勵后,更加喜歡跟人抱怨自己的生活。別人的關注和同情強化了當弱者的這個行為,讓我們再繼續享受當一個弱者。 習慣當弱者后,會失去成長的動力和力量 那么,我們可以永遠當一個弱者嗎?我想這是不可能的。 兒時作為孩子的我們,條件與能力有限,尤其是當生存受到威脅時,的確需要身邊的人來給我們幫助與支持。 倘若長大后,卻依舊堅持摔倒了就等人來把自己抱起來,因為自己受傷了,就是全世界的錯,要別人來遷就自己,未免過于不負責任和幼稚了。 當個弱者,確實可以短暫地得到同情和關注,但總是抱怨,習慣性地讓自己變成一個弱者,不自己學著成長的話,身邊人的善意和愛意總有一天會消耗殆盡,選擇離開。 于是這更加驗證自己心中“世界總是針對我”的信念,從而惡性循環。 對那位愛抱怨的同事,我后來選擇了另一條回家的路線,關系就慢慢疏遠了。 畢竟無論什么關系,都要注意平衡。 自己一直怨天尤人,不斷輸入負面的能量,而別人則需要不斷地接收滿滿的情緒垃圾及消耗自己回饋積極,這樣的付出與收獲失衡,關系自然難以長久下去。 習慣當弱者,總等著別人來“拯救”自己,相當于放棄了自己改變和掌控人生的權利。 總是當一個摔倒后只會哇哇大哭的孩子,當身邊愿意去抱的人離開后,我們便只能一直待在原地哭泣,卻不會學著自己站起來,處理好傷口,拍拍身上的灰塵,繼續前行。 有時候,人生就像在打牌,發到我們手上的牌都是隨機的。 而如何打好這副牌,更多的是看我們自己的選擇。我們可以選擇去充分利用自己手上的牌,去讓人生過得更精彩。 當然,我們也可以選擇繼續怨天尤人,說上天給了自己一手爛牌,自己沒法打下去。 往往這種選擇的結果可能是,別人都在成長,自己永遠在原地抱怨這抱怨那,總等著別人來拉自己一把,而自己卻沒能主動踏出向前的一步。 與其這樣,不如選擇從此刻停下抱怨,放下往事向前走,那么即使是前進了1厘米,也是自己走出來的,也是未來可期。 |